惠州市惠陽區新圩宏昌五金制品廠
聯系人:唐先生
電 話:15913858689
傳 真:0752-3622669
郵 箱:136508735@qq.com
網 址:www.dlhuiyang.com
地 址: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約場青草湖工業區宏昌五金鑄造廠
“供給側山東策——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”大型采訪活動,9月19日-24日舉行,來自全國50多家網絡媒體的百余名記者、評論員,以及理論專家、知名博主和網絡大V,奔赴濟南、青島、煙臺、濰坊、淄博、德州、威海、濱州、東營等地,深入供給側改革一線采訪調研,充分發揮正面宣傳、典型宣傳的帶動引領作用。
供給側改革讓伊萊特重工演繹“鑄造神話”
據報載,今年4月,全球最大的管線專業博覽會——國際管材與線材展,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展覽中心舉辦。
作為世界知名的大型環形鍛件供應商,山東伊萊特重工有限公司應邀參展,并展出了可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、輸配電、機械工程等領域的自有產品風電法蘭、海上平臺鍛件等。展會期間,山東伊萊特展位共接待了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客戶,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。
近幾年,在鋼鐵、煤炭等傳統行業經濟效益呈現“斷崖式”下滑,鍛造行業利潤不斷下降的形勢下,山東伊萊特能夠逆勢而上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從最初的個體企業成長為世界知名的大型環形鍛件供應商,創造了國內風電法蘭的鑄造神話。其發展壯大之路,既昭示了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,更為供給側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。
改革的出路在于創新。去產能,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,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要過的關口。然而,“去產能不是目的,它是一種手段,通過去產能,化解僵尸企業,目的是要實現轉型升級,通過主動作為,自我加壓,從而在新一輪的經濟競爭中能夠贏得先機,爭取主動。”山東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趙昌軍如是說。
山東伊萊特正是依靠主動作為,自我加壓,才取得了輝煌成果。他們從傳統的“章丘鐵匠”到世界知名的大型環形鍛件供應商,從原始資本積累下的“升級改造”到大國工匠精神的精心培育,從低中端到高精端的鍛造產品的全覆蓋,無不印證著科技管理創新在改革中起到的質的作用。
提高產品質量,直接關系企業的命運,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出路。山東伊萊特公司通過優化流程管理,努力打造風電配件名牌,以質取勝。
山東伊萊特請來了國內最權威的“黑帶”專家,嚴控生產線上的不合格率,實現“零缺陷”生產,短短一年半時間,設備維修成本減少了30%到40%,機器有效運行時間增加了30%左右。2015年,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.9億元,利稅1.61億元,稅收8060萬元,同比分別增長38%、97%、76%。
與“一帶一路”緊密相連,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之所在。我國“一帶一路”戰略,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可以把國內局部市場過剩的產能,釋放到經濟發達程度低于國內的國際市場。
“一帶一路”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,對于中國企業的需要范圍很廣泛,把供給側改革與“一帶一路”緊密相連,就能夠很好地把中國的東、中、西部溝通在一起,同時把中國的發展與歐洲、非洲的發展與全球的發展進行有效地進行融合。
當前中國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開展跨國產能合作的產業,既有以輕工、家電、紡織服裝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,以鋼鐵、電解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為主的富余產能優勢產業,又有以電力設備、工程機械、通信設備、高鐵和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制造優勢產業。
山東伊萊特產品遠銷歐美、日韓及東南亞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,為國內企業溶入“一帶一路”,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嘗試。
公司組建了由材料學、計算機、機械工程、電氣自動化等不同“軍種”組成的中國鑄造業第一批吃螃蟹“集團軍”,安排40余項轉型升級項目,由公司總裁直接管理。目前,50%以上產品出口歐美高端市場,80%客戶為美國GE、德國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。
“我們的創新之路非常坎坷,沒有可參考的模式,只能摸著石頭過河,面對一次次的失敗,一些不堪重負的研發人員紛紛逃離,我堅定地告訴大家,無論怎樣我都將與企業共存亡。”彭凡說起往事,眼淚在眼眶里打轉,金融危機使企業利潤大幅下降,但“轉型”的特征又是在短期極度“燒錢”。一邊是3000名職工養家糊口的工資,一邊是創新研發所需要10億元的資金,最困難的時候心中那個“潘多拉魔盒”不停地往外跳,但很快就被打入“冷宮”。
經過幾年探索,2012年初,共享裝備提出了四個項目持續打造數字化、智能化鑄造工廠示范工程項目:一是綜合集成的數字化鑄造企業建設項目,形成內部集成管理平臺、集團管控內容,實現了精細、數字化管理;二是建成年生產1萬噸共享裝備數字化鑄造工廠,采用快速成型鑄造技術,告別“傻大黑粗”實現了綠色生產;三是建成快速成形中心、3D產業應用中心、國家地方聯建工程實驗室;四是南車共享數字化鑄造工廠示范工程。
工匠精神,實現浴火重生
“在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中,唯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,為什么?因為他們有‘工匠精神’,所以德國高端工業制造業占GDP的29%,成為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。”在一次動員會上,彭凡告訴大家,企業要想脫胎換骨必須發揚“工匠精神”。
共享裝備通過“選、育、用、留”四個環節,明確人才工作流程。公司注重匯聚外部創新資源,先后從奧地利、日本引進先進技術和專家團隊,與中科院、清華大學等開展10余項產學研合作項目。
截至2016年8月,共享裝備受理專利958件,授權專利254件,其中發明專利110件,2015年受理專利超過300件。公司被認定為“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”等國家級科技榮譽28項,自治區級科技榮譽33項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,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2項,承擔國家級項目17項。
為實現綠化發展,2014年共享裝備提出了以3D打印等新興技術創新應用為動力,打造核心競爭優勢。通過“鑄造3D打印等創新技術+鑄造智能工廠”,開創了鑄造行業轉型之路,在國內率先實現了3D打印在鑄造行業產業化應用,推動傳統使用模具、制芯、造型、合箱的鑄造方法變革創新。
在“3D打印智能工廠”,看不到黑黢黢的“大塊頭”木模和砂箱,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封閉式3D打印機。共享智能創新中心乃曉文告訴記者,共享3D打印技術不僅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,還讓有數千年歷史的鑄造產業實現了浴火重生。
共享裝備提出以建設全面數字化企業為抓手,構建新型智能制造模式。目前已實現集團數字化管控,形成熔化澆注、砂處理、精整、物流等五大智能制造單元,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。